WFU

2015/06/30

新思惟:「健保資料庫工作坊」心得



作者:陳偉挺醫師

本來認為我這種對於程式一竅不通的人,大概注定和健保資料庫扯不上什麼關係吧!但在完成CLIP和MEPA工作坊之後,對於基本的研究流程和統計工具逐漸熟悉,想要更上一層樓的心總是愈來愈不滿足,如果連實際瞭解健保資料庫的嘗試都沒有,就直接因為害怕程式而自我拒絕的話,也似乎太閉俗,總不是個方法;於是我下定決心,在相信新思惟總是會把我教會的執念下,報名了研究三部曲的最後一部曲「健保資料庫工作坊」來挑戰。


以實際的健保資料庫論文為例子



上課前幾天,趁著值班時的空檔,一邊按部就班的安裝完程式(還順便敗了Navicat正式版),一邊戒慎恐懼的幻想著,該不會之後上課的時候還是聽不懂,直接死當在現場吧!

但這些焦慮,很快的在昭慶學長和育群學長的逐步引領之下,慢慢的緩解了下來:

以昭慶學長的第一篇健保資料庫文章為實際例子,兩位學長帶著我從idea的發想、如何一步步修正臨床的問題、如何尋找資料庫中可以回答問題的最佳coding,到挑選與購買健保資料庫、學會用Navicat提取資料,我實實在在的走了一遭「健保資料庫文章」的生成流程,而且是以一種我可以理解的緩慢步調,一步步的慢動作拆解,非常的過癮(當然咖啡也喝了四輪 XD)


問出一個真正「do-able」的好題目


其中如何從一開始的臨床問題發想,到問出一個真正「do-able」的好題目,這中間gap的銜接,育群學長精彩的示範了如何以「這裡轉個評估角度、那裡換個替代變數」的技巧,來從健保資料庫中提取最佳的proxy變數,回應臨床問題。

而除了強調健保資料庫的大量資料與長期追蹤之外,昭慶學長和育群學長也並非一面倒的宣揚健保資料庫的優點而已,反而在在的提醒我每個臨床問題,都有其適合回答的研究設計,而健保資料庫亦非萬能到可以擊敗其他各式研究方法;但在瞭解其限制之後,謹慎而有邏輯的分析,依然可以提出在目前現實狀況之下的最佳臨床解答。


有如學習新語言一般的程式碼


關於技術上的提取資料庫資料,蔡瑋琳醫師的程式碼翻譯及說明,也讓我初步看懂了這些猶如天書般的亂碼,這種感覺有如一開始學習英文一般,有種瞭解一種新語言的有趣。

但看著現成的程式碼,我雖然可以理解這些程式碼的用意,但目前要自己憑空撰寫出來,還是需要很多的練習。所以到現在為止,我還是需要常常拿出之前相機拍下的課程slides,來來回回的想過和思考,也常在通勤的捷運上反覆咀嚼,對照課程手冊,總希望能夠對於MySQL + Navicat的語言能夠更熟悉一些。


Call to action


參加完如此hands-on的工作坊,大幅的降低了入門健保資料庫的門檻,當然不是只希望畫出指定論文的圖表而已。

看著自己當初一邊上課,一邊飛快的在Evernote上記下的點子,想法不斷迸發,現在的我,正努力想要把這些想法「翻譯」成可行的題目;而回答現今臨床的問題,擁有自己的健保資料庫論文,就從現在開始吧!借用XDite的話,call to action,才是這個工作坊的最終影響力所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