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15/07/19

病理科醫師大挑戰:玻片與培養皿的對決!



作者:陳偉艇醫師

侵犯性黴菌感染是一種不容易診斷的感染症,常常需要藉助大量的診斷工具,並配合病人免疫情況,才能做出臨床判斷。

針對黴菌分類中的 mold 而言,Aspergillus(麴菌)往往是最常見的一種。




如果放到病理玻片上看的話,Aspergillus 的菌絲長相,其實有些特性。第一個特徵是,Aspergillus 菌絲的分叉,往往呈現銳角狀(right angle branching)。




第二個特徵是,Aspergillus 的菌絲通常較細一些,並有菌絲的分節(septation)。

但是病理科醫師看到如此的菌絲特徵,是否就能篤定的回答:「啊哈!這就是 Aspergillus」了呢? Stanford 大學病理科的 Sangoi,則嘗試回答了這樣的問題



在1997 - 2007 年間的回溯性研究中,Sangoi 找到了 47 個在病理標本中有黴菌感染,「並且」黴菌培養陽性的個案。(能同時有病理與培養均陽性的黴菌感染個案,實在不多呀!)

Stanford 的病理科醫師也展現了威能,「猜對」了其中 79% 的黴菌感染!(大部分的病理科醫師,會根據「菌絲型態」和「流行病學」最常見的菌種,來做出病理判斷)


Sangoi, Ankur R., et al.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pathology (2009): 364-375.


但還是有 21% 的個案是猜錯的。

例如上圖的菌絲型態,菌絲銳角分叉、菌絲有分節、也細細的,做出 Aspergillus 的病理診斷也是一件很合理的事,但最後這個黴菌培養長出來的卻是 Rhizopus ,藥物治療方向和 Aspergillus 是天差地遠呀!




那麼猜錯病理診斷,而且會發生臨床上「負面預後」的比率有多少呢?這個研究告訴我們大約是 4% 左右。

所以啊,黴菌感染真的是很難診斷,日後在路上看到晃著腦袋沈思的感染科醫師,就不要太為難他了。(該不會以後病理科醫師都不打上菌名的鑑別診斷了吧 XD)


參考資料


Sangoi, Ankur R., et al. Challenges and Pitfalls of Morphologic Identification of Fungal Infections in Histologic and Cytologic Specimens A Ten-Year Retrospective Review at a Single Institution.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pathology (2009): 364-375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