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15/12/12

xdite:Deliver Project on Time(Agile Project Management)


作者:陳偉挺醫師


學醫的人,為何需要 Agile?


醫學的訓練與執行,愈來愈需要多方協作。

以我身為感染科醫師為例,在之前的移植病房設計,以及推動多項令人厭煩的感控政策時,除了與同為醫學背景的同儕(醫師、護理、醫技)討論之外,也需要和資訊、工務、事務、清潔等多個單位「交手」,來促成這些「專案」的完成。

但是這個過程往往很痛苦,痛苦的點在於:

  1. 往往不知道真正進度到了哪裡,而溝通的方式往往是一對一的電話、沒效率的 email(又常常忘了 CC),或者是無法 tracking 又很陽春的 Line。
  2. 執行這種吃力不討好的專案,無法量化真正工作量(給老闆看),或者評估需要投入的人力資源,大約有多少。
  3. 好吧對方「配合」你的要求做了,可是做的東西跟當初「通靈想像」的差了十萬八千里,只能陷入砍掉重練的循環中。(感染科嘛,很多事情都是需要假手別人的,真的很彆扭 XD)

基於羅胖說的讀書好方法(要跟對人、要問問題),我想上課也是如此,所以也就義無反顧的來參加 xdite 的 agile 專案管理課程。


Deadline-driven time allocation


xdite 一開場就以她在 facebook hackathon 奪得首獎的例子,精彩的分鏡了「如何進行時間配置」這件事。

和一般以「開始時間」為工作起點的思考不同,反倒以「截止時間」為規劃起點,逆行性的安排好需要完成的事務。

除了把牽扯到不確定因素的事項(例如惡名昭彰的第三方),都儘量往前挪之外,也直接預留一段截止時間前的 buffer 時間帶,來進行專案的實際試運轉,並處理任何在試運轉時發現的意外。

這樣規劃的好處是可以提前偵測地雷,強迫自己面對地雷(不可小看人的拖延功力),並解除或直接引爆地雷,引免在專案進行到中後段時,才發生無法挽回的災難,浪費大家的時間;而這樣的專案能穩定上線,而且完成度也高。


趨吉避凶的 user story


在醫院做專案,常常需要去找 RD 「要新的資訊功能」。

上完課之後,才發現我做的事完全違反課堂 user story 的精髓,把 RD 當成「只是做功能,而不是解決問題」的人。

通常的情景是,我已經「自己很厲害的」先想好了一個框架,說明我要「這個欄位、那個欄位」,然後只是單純要求 RD 執行罷了。

想不到這樣「自以為精準」的作法,居然完全沒有用上 user story 的技巧,一方面讓之後的 end user(其他醫師、護理師等)在實際操作時,直接面對專案爆炸或漏洞百出的風險,另一方面也直接限制了 RD 提供其他 best solution 的可能性。如果一開始就以要解決的問題作開端,那麼一種開放式的、更好的解決方式,就有可能誕生。

User story,即是以「使用者需要完成的目標價值」為出發點,演繹出「什麼是應該做的?」細節清單。

而 user story 的模式,一方面多以 plain text 的方法進行,所以參與門檻極低,不會對於參與者造成威脅感,也可以取代一般「天馬行空發散式」的幻想要求,同時也藉由這樣演繹的過程,找出隱藏的需求和未爆點,將未來上線時的不確定性降到最低。

課堂中 xdite 也舉出例子來說明 user story 的演繹,從一開始短短兩行的 need statement (林佳緯醫師上身)version 1,然後不停的拆解到「真正可以實作」的 version 6(真正實際生活中,可能拆解到 version 15),也是一個非常精彩的示範!


細切目標時,慎防遺失初衷


而實際操作面上,xdite 用 redmine 將目標細切的程度,則是細到令我驚訝的地步(難怪動輒幾百條的細項清單,或者行話說是「幾百張票」XD)。

細切目標的好處是透明公開,目標非常明確,也方便執行。也因為方便執行,所以也容易產生進度,有完成的欣快感,形成一個正向的循環,繼續努力快步向前。

而 xdite 也提到了一些切碎目標之後的可能副作用,包含被切碎的目標,可能因為發派給不同的人執行,到後來,人們就被動的只是接收發派的任務,而且對於手上的任務,也只是覺得「this is just another ToDo list」,而不是有意義的 user story,覺得「那是別人的東西」。

在聽課期間,我也不由得將 user story 以及細切的過程,聯想到 JCI(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,一種國際醫院評鑑)的 tracer methodology 和流程評鑑。

Tracer methodology 是一種追蹤病人實際經歷的流程、治療、或服務的方式,舉例來說,如果有一位發燒病人至急診就醫,爾後痰液檢測懷疑開放性肺結核,則後續 tracer 的重點,就會放在追蹤該病人在急診的檢驗內容、隔離流程與記錄、負壓空間與設備,以及後續轉送住院與傳送防護等事宜。

相較於 user story 是用在開創新服務的專案規劃,細切則是為了方便進行服務內容的分量及順序預估,一旦把這個概念用在醫療評鑑時,反而因為評鑑太著重於「被細切的步驟上」,或者這個步驟是「擅自發想」的,導致於流程中的成員,一方面沒有辦法體認到「屬於自己的 user story」,所以不知為何而做,為何而忙,所以只好因評鑑而做,因評鑑而敷衍,反而加速摧毀這個服務,以及遺失這項服務的核心價值。

也因為缺乏 user story,在沒有共通的情境和價值之下,stakeholder 也就不會有愛,也就容易做出「滿足評鑑需求,於事完全無補」的功能(或 paper work),看起來根本就是一堆沒有效、浪費時間的事。

課堂間 xdite 也提到如何運用麥肯錫問題解決架構方式,來重建情境,喚回當初的 user story,以及提到 scrum 的一些可能缺陷,包含 poker pointing 的偏差可能、master 或 owner 等詞彙,容易造成潛意識上的誤解(把計畫成敗賴給 owner or master)等論述,也非常醒腦。


人生大專案,何處不敏捷


除了專案技巧之外,xdite 也 bonus 大放送,談及如何接案(也就是可以跟怎麼樣的人合作)的心得,所以例如 price shopper、educated buzz word dropper、proposal requester 等類型,應該如何應對,自己也有了想法。(唉呀,醫院中不就是滿滿這樣的人嗎 XD)

今天特別請了一天假來上課,一整個被思考大洗臉,非常開心 XD,雖然非 RD 從業人員,但這些共通的心法,其實遠超過七八成可為己所用,還是超值得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