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16/02/29

新思惟:「醫學演講與生涯工作坊」心得



作者:陳偉挺醫師


「醫學演講與生涯工作坊」剛開始報名的時候,心裡其實一直很想參加,可是當時實在是阮囊羞澀,只好眼睜睜的就看著它額滿了 XD

直到正式開課的前三週,剛好發下了年終,也剛好有名額掉出來,一連串的巧合,終於如願的踏進了台大集思,觀摩陳沂名學長和蔡校長兩位前輩的職涯發展過程。

在二位前輩成為國際學者/講者之前,那些重要的轉折點、那些「why YOU ?」的內心自省,是我在這個工作坊,除了演講「戰技」磨練之外,我覺得最棒的收穫!

以下整理我一整天的感想,分成「賦予觀點」、「練入肌理」和「建立連結」三個部分來說明。


賦予觀點


如果只是平鋪直敘的描述某些研究或臨床試驗結果,這樣的內容或許可以及格,但已經不再可以滿足人們真正的需求。

每天都有新萌發的醫學進展,但是內容又多又雜,大家真正想知道的,是講者自己有無獨到的觀點,或是藉由講者的協助,瞭解這些結果可以如何應用在臨床,如何參與臨床決策流程,或是梳理出這個領域的趨勢,然後帶回去,「成就一個更好的自己」。

檢視自己目前的演講邀約,有一大部分是以 topic review,或者 refresher course 為主。點破這個盲點,再次回顧起來,有幾場較有迴響,或是會收到反覆邀約,指定特定講題的,的確包涵了自己對於文獻的更進一步詮釋。

另一個值得提的細節是,二位講師也都展現了對於「專業照片」的慎重。

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臨床場景和影像,經過專業的對待和處理,所呈現出的美感及專業細緻,也強烈的表達了講者的論點、自信,甚至是個性。

於是我也可以理解,陳沂名學長在針對一些投影片的平面化設計,建議其實可以用「真正的臨床圖片」來替代時,所感受到的那種臨床「detachment」,或是有如畫龍不點睛般的遺憾。


練入肌理


「醫學演講與生涯工作坊」需要上台進行三分鐘的專業演講,剛好這陣子也需要針對同一個主題,分別進行七分鐘及二十分鐘的英文簡報,我於是三場送作堆一起練習,試試操作不同長短版本的簡報,有什麼相異之趣。

先講結論:三分鐘版本的難準備,但好練習。

在一剛開始試講時,發現不停超時二、三倍以上,而且每次的講法變異度太大,非常容易因此卡住。

於是後續的修改,除了大幅度的刪減投影片之外,且不再貪多,將主軸整個調整成「聽眾能在三分鐘內打包帶走」的方向。

坦白說,準備三分鐘的演講雖然最困難,但是練習起來最開心。因為只有三分鐘,所以一天可以練習很多遍,於是我在搭捷運的空檔練習、在搖晃的公車上練習,也在洗澡的空白時默默心中演練。

我很認同陳沂名學長說,練習至少五次的說法。

多練習的好處,就是練到滲透入自己的「身體記憶」裡,就像「我們為什麼這樣生活,那樣工作」一書所說,大量的練習可以減緩在真正上場時,萬一有意外發生時的負面衝擊。


建立連結


依照新思惟工作坊的傳統,在下半場通常有珍貴的人生經驗分享,這不僅是把上半場「技藝」的研習,更拉高到「生涯」的修練(而且有很多私房小故事可以聽 XD)

陳沂名學長和蔡校長在這個 session,則是提供明確的「搭訕方法」,如何快速、不給人「被侵犯感的」,建立起彼此都能使用的「社交貨幣」,然後搭建起連結。

除了與專業同儕的應對之外,二位講師也提到了如何「降低主辦單位疑慮、增加主辦單位信心」的方式,並且能以「保持專業」的角度,不說出超越目前學術研究的話。


致謝


這真是充實的一天,雖然腎上腺素在正式上台後放盡,但精神上卻是充電滿滿!感謝主辦單位,也謝謝幫忙照顧孩子的岳父和太太,能讓這一切成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