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16/02/12

人生是永遠的測試版:找回自己名字的動態過程



作者:陳偉挺


獨立身份,找回自己的名字


書中第 96 頁提到的概念。

對於我自己而言,新思惟的「網路時代之個人品牌工作坊」(我上的是勳哥和蔡校長的版本),是我在找回自己名字的路上,一個很重要的地標點。

在持續書寫 blog 近半年後,我才發現名目上教的是「如何快速完成一個可用的 blog」,但實際上再看透一層,則是默默的幫我重建了「書寫」的習慣。

在 blog 書寫和上台簡報之間,我也開始嘗試一一拿掉工作地點、職稱,希望還原自己的名字,建立起一個不是單純屬於某公司、某雇主的獨立身份,讓名字可以真正的跟著我走。

雖然只是一個小動作,但形式上的去除這些,卻也更讓我體會到,自學的重點是放在「如何習得技能」,而至今為止的頭銜們,不過是這些技能機緣上結合,所產生的職業和副產品。

而「書寫」在「找回自己」的另一個功能,則是有效整理自己的思緒,釐清「機會到底是如何進入自己的人生」。瞭解到了這樣的脈絡,也就更能夠在「認真評估過的風險」中,勇敢承接新挑戰。


投資自己,是自己的責任


我對這點的領悟,始於去 Duke 當見習醫學生之後。

一開始當實習醫師時,很籠統的概算了一下,如果以每天新學到的醫學知識 / 技能來看,則約有 10% 是他人直接教導得來的(如 spoon-feeding teaching、或手把手式的學習),而剩下的 90%,則是靠每一個零碎時間的閱讀,和每一晚在護理站的值班死嗑所得來的。

還記得去 Duke 前,本來滿心期待會被大量的 spoon-feeding teaching 灌爆,把學習比例逆轉成 90% 他人教導 / 10% 自學(真是好傻好天真 XD)。

但真的去了之後,才發現其實最多也不過 20% 來自他人直接教導,剩餘的 80%,一樣是靠自己每一個零碎時間的閱讀,和每一天在護理站的死嗑所得來的。

我從此知道學習不能依賴「外資」,還是投入自己最值錢的「時間」,才是根本的方式。


做自己喜歡的事時,時間感是扭曲的


另一個思考上的轉變,則是投資重心的轉移。

受到以往教育的桎梏,總認為要平衡發展才是好,所以花了大量的時間在補強弱項,結果過程痛苦萬分,事倍但功半;而這個弱項,也因為缺乏成就感的正向回饋,通常自己後來也興趣缺缺。

後來想開了,人生苦短,何必為難自己,直接選「別人覺得難,自己覺得簡單」的事來做,或者是把這些事和自己的興趣連結起來。(對我而言,就是畫圖和醫學簡報的連結 XD)

而篩選「自己喜歡做的事」的方法,就用 Ken Robinson 在「發現天賦之旅」提到的,「做自己喜歡的事時,時間感是扭曲的」的方式來挑選,非常方便且直接了當。


看似屁話,卻又如此真實


猶如蔡校長和 xdite 曾提及的,人生一些很珍貴的體驗,如果直白的說出來,聽起來都很像屁話,成功學的書看多了,也有類似的感覺 XD

也像羅胖講過的俏皮話:「腳踏西瓜皮,滑到哪裡是哪裡」一般,真的只有當自己踏上西瓜皮的那一瞬間,才能親身體會到,所有的故事才正要開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