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16/10/08

查房口頭報告的常見誤區



作者:陳偉挺醫師


您對於這樣的場景很熟悉,或者根本就是苦主本人嗎?(可點擊觀看 ER 示範教學 XD)

這幾年和 intern / clerk 一起查房,互相學習到很多,但如果想要讓整個 team 的查房討論水準,從「挑剔報告的邏輯」或「病史夠完整嗎?」的層次,進一階到臨床上的專業討論,反覆練習查房時的口頭報告能力,是不可或缺的一環。

我大部分建議用 15 分鐘報完一個新病人的入院簡報,而用 5 分鐘的時間,報完舊病人過去 24 小時內的新進展和未來診治計劃。

在聽了近八年的 ward rounds oral presentation 後,我發現最常見的口頭報告誤區,是「history of present illness」(HPI)和「assessment and plan」(A & P)這二個部分。

新病人的入院簡報,從 chief complaint 到最後的 assessment and plan,其中的 past medical history、personal history、review of systems、labs 等,大致上是條列式報告,比較不容易出錯;而 physical exam 則是「我口說我做」,重點則是在「親自做」的學習。

以下記錄這幾年來,我注意到的三大常見口頭報告誤區。


就醫史佔大半


可能是因為台灣的健保體系緣故,hospital shopping 是蠻常見的一件事,但這也讓 HPI 容易落入就醫流水帳的困境。

舉例來說:

Version A(就醫史版本):

「這是一位 53 歲的男性,一開始的表現是慢性咳嗽兩個月,以及這兩週開始出現咳血痰的情形。他先去了 A 醫院,抽血檢查發現有貧血及血小板低下,他後來又去了 B 醫院,做了胸部 x 光片和肺部電腦斷層,發現有兩側間質性肺炎,然後做了支氣管鏡檢查,結果尚在等待中。

然後過了幾天,由於這些症狀還是持續,他又去了 C 醫院,做了骨骼掃描檢查,被告知說有瀰漫性的骨病變,然後他來到本院就醫。」

由上面的短短描述可以發現,關於病人最重要的主訴相關的 HPI,僅僅佔了 25%,而「.....這兩週開始出現咳血痰的情形。」之後,全部都是就醫史。

就醫史主要的缺點是,大都由檢驗報告拼湊而成,因此聽眾一方面無法具體感受「病情的變化和節奏」,另一方面也無法藉由聽取 HPI,讓聽眾啟動自己的鑑別診斷流程,而頭腦清楚的聽眾,此時會感到非常阿匝且躁動不安,因為聽完這樣的報告,無法讓聽眾有效收斂鑑別診斷,造成恐慌。

因此我建議即使病人經歷的醫院再多,還是要回歸病人的主訴當主軸,重新發展出一個病人故事;所以我們可以在詢問病人病史之後,將此部分的報告改編成如下。

Version B(病人主軸版):

「這是一位 53 歲的男性機械工人,抽煙 30-pack-year,一開始的表現是慢性咳嗽兩個月。

在入院的兩個月前,他開始出現咳嗽,而這些咳嗽以乾咳為主,沒有特別呼吸氣促、發燒、鼻水,或胸痛的情形,他也沒有聲音沙啞、吞嚥困難的問題。

這些乾咳沒有特別好發的時間點,而一開始也沒有對他的日常生活造成干擾,他還是可以繼續去上班工作。他也沒有腹痛,或者泌尿道方面的症狀。

但在入院的兩週前,除了上述的症狀仍然持續之外,他也開始出現了血痰。這些血痰大都以鮮紅為主,不常見血塊,也不是血絲痰。他的呼吸有覺得稍微喘一些,但他還是可以繼續去上班工作。

除此之外,在入院的一週前,他開始出現輕微的發燒,最高大約 38-38.5 度,大多在清晨出現,沒有寒顫,且伴隨著移動性的全身骨頭酸痛。他依然沒有腹痛,或者泌尿道方面的症狀,但他的體重在兩個月內下降了約 4 公斤,由 70 公斤降至 66 公斤。

由於上述的症狀,他期間曾去過 A、B、C 醫院,做過 XXX 檢查,目前主要發現有瀰漫性骨病變、貧血及血小板低下,以及間質性肺炎三個問題。」

由上述改編後的描述,我們可以發現 HPI 主要的目的在於:

  1. 描繪出病程的演變斜率:利用「兩個月前、兩週前、一週前」的描述,塑造出節奏感,讓聽眾知道疾病演變的快慢。
  2. 比較病人日常生活各面向的「前後差異」:由吃喝拉撒睡等角度切入,描述從「 甲狀態演變為乙狀態」的過程。
  3. 藉由上述兩點,提供聽眾鑑別診斷的線索。


沒有 summary sentence 


一如簡報的結尾頁,新病人的入院簡報在進行到最後的 A & P 之前,如果沒有一個扼要的 summary sentence,聽眾聽到這裡大部分都已經晃神,或遺忘了先前報告的內容了。

因此有個 summary sentence 能夠再次提醒大家,會有非常好的聚焦與收斂效果。而 summary sentence 也不需要太長,約 30-60 秒內講完即可。

以上面提到的病人為例,其 summary sentence 可以是「一位 53 歲男性,此次入院主要因為慢性咳嗽兩個月,咳血兩週,以及發燒和骨頭酸痛約一週左右的時間,初步檢查發現瀰漫性骨病變、貧血及血小板低下,以及間質性肺炎三個問題。」

然後在結束 summary sentence 之後,再開始一個一個 A & P 的個別分析。


沒有按問題重要性排序


緊接著在 summary sentence 之後的,是 A & P 的問題排序。

一個病人很可能有多個問題同時出現,但仍應考慮其輕重緩急後,重新排列過疾病嚴重度,再依序報過每個 A & P。

如果沒有事先調整過 A & P 的順序,僅是流水帳般的一一條列,一方面會吊足了聽眾的胃口(我擔心的那些重要問題呢?怎麼還沒講到?),另一方面則是顯示了自己對於病人的病情,其實掌握度還不足。

舉例來說上述的病人,於入院當天的 A & P 排序可能為:

  1. 慢性咳嗽、血痰與間質性肺炎,原因不明。
  2. 貧血及血小板低下,原因不明。
  3. 瀰漫性骨病變,原因不明。

但病人病情是動態演變的,一方面病情不會每天都相同,另一方面隨著檢查的進展與報告完成,我們也會需要隨時 update 這些 A & P。

例如住院第三天,病人咳血更頻繁、甚至出現鼻血、血便等狀況,檢驗亦發現有瀰漫性血管內凝血的問題,我們便會將 A & P 更動如下:
  1. 咳血、鼻血、血便,疑似血小板低下合併瀰漫性血管內凝血相關。(提升疾病嚴重度,更新報告結果)
  2. 貧血,疑似咳血、鼻血、血便相關。
  3. 間質性肺炎,原因不明。
  4. 瀰漫性骨病變,原因不明。

住院第六天,假若病人鼻血及血便改善,但出現劇烈骨頭疼痛和發燒,且骨髓及骨頭切片檢查,均確診為轉移性腺癌,我們便會將 A & P 修改與重組如下:

  1. 骨頭疼痛與瀰漫性骨病變,轉移性腺癌相關。(提升疾病嚴重度,更新報告結果)
  2. 發燒,疑間質性肺炎相關。(新問題)
  3. 貧血、血小板低下及瀰漫性血管內凝血,疑骨髓轉移病變相關。(重組問題,更新報告結果)

所以總結一下,A & P 的報告眉角在於:

  1. 按照疾病的急迫性與嚴重度,來排序 A & P。
  2. 每天隨著病情進展和檢驗結果,動態的調整、重組、與改寫 A & P。

以上是一點心得,與大家分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