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16/11/16

Meet the expert:和影像科及病理科醫師一起看片



作者:陳偉挺醫師


除了查房的口頭報告之外,另一個臨床上我很重視的細節,是「多和影像科及病理科醫師一起看片」這件事。

雖然說例行性的會議上,本來就有很多和影像科或病理科 combined conference 的機會,但有時公開正式的場合,不便做太細節上的討論,抑或有即時性的考量,因此直接面對面的互動方式,還是無法被取代。

多和影像科及病理科醫師一起看片,主要有三個好處:唯快不破、精準討論、立體視角。


唯快不破


「報告還沒出來」這個回答,應該可以名列我在查房時,最討厭聽到的回答前三名。

對於病情混沌未明,或者會卡住後續眾多決策的關鍵檢查,不管是電腦斷層、核磁造影、正子掃瞄或病理切片,能愈早得知判讀結果,就能愈早縮小病情的不可確定性。

況且如果是費盡心力、千拜託萬拜託他科同事急做完的檢查,不儘早取得判讀結果,就等於沒完成最後一哩路,也是等同沒做。這對協助完成急件檢查的同事而言,其實也不尊重他們所額外付出的心力。

天下報告,唯快不破 XD

因此不等待文字報告,直接拿起電話,或親自到放射科/病理科辦公室走一趟(或走好幾趟),幾乎是我臨床工作的日常,也是我取得初步報告的主要方式。


精準討論


除了不等待文字報告之外,也不僅只是看文字報告。

影像或病理的文字報告,就有如是影像科和病理科醫師的簡報一般,而 target audience,就是臨床醫師。

如果能讓臨床醫師,和影像科及病理科醫師直接進行討論,這就有如簡報者有機會和 target audience 直接溝通一般,有助於進一步釐清彼此的需求,把影像或病理發現判讀的更細緻、介入性處置能做出更客製化的調整,而臨床醫師所遭遇的困難,也能更高效精準的解決。

在不預設答案的前提之下,開放式的與影像科及病理科醫師討論,總是有機會找出自己想都想不到的解決方案,也永遠不要低估影像科及病理科醫師,可以用什麼樣的方式或角度,聰明的幫助我們解決問題。


立體視角


臨床醫師擁有一種特別的機會,可以綜覽病人病情的各種視角。

這些包括臨床上巨觀的病史、理學檢查、影像構造,一路到微觀的實驗室檢測、病理玻片以及分子檢驗,藉由多種視角的組合拼湊,在觀察病情演變的時候,疾病會變的立體且有趣許多。

這是一種一路從臨床 - 影像 - 實驗室檢驗,直線貫通到最後病理發現的一種暢快,而不僅僅是片段的橫向檢視。


併入查房


這些和影像科及病理科醫師的討論,也可以整併進查房流程的一環,系統化的帶領全 team 進行。

我自己通常先打電話跟病理科醫師約好時間,方便對方事先調取玻片,然後在教學顯微鏡的協助之下,就可以全 team 一起跟病理科醫師看片學習。

如果當天的查房預計會有病理科的看片行程,我也通常把病理科辦公室當成查房的最後一站。單純覺得用病理科做為查房的結尾,有一種收斂的效果 XD

而影像科則是視情況,有時是第一站(如果需要根據影像決定手術、切片或侵入性治療),有時候則是最後一站(病人早上做檢查,查完房剛好可以一起看片)。

在此也非常感謝常常被我叨擾的影像及病理專家們,願意中斷手頭上的工作節奏,協助我一一解決臨床上的各種難題。

一點心得,野人獻曝。